圣伯纳犬的智商介绍(圣伯纳犬的智商)
圣伯纳犬,作为瑞士国宝级别的狗狗,近些年来,国内也有越来越多人喜欢它。究竟圣伯纳犬有何魅力,赢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呢?不少网友直呼:养了就不想换狗了! ① 温顺的性格太讨人喜爱圣伯纳犬的性格非常温顺、友好,对主人、陌生人都比较亲近,它还很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,表现出很强的包容性。 国外有不少家庭会饲养圣伯纳犬当“保姆犬”,可见它的脾性是非常好的,能给孩子一个有趣又有爱的童年。 ② 看家能力一流以前,圣伯纳犬在瑞士,主要是用来看家的,它有着很强的看家本领。有人会说:它对人那么好,难道不会跟小偷成为好朋友?怎么看家啊? 虽然圣伯纳犬待人友好,但是它对外来者,还是会保持戒备心,沉着防范。它不会乱攻击人,只会驱赶不速之客,同时通过吠叫提醒主人。 ③ 沉稳、不喜吠叫圣伯纳犬是一种比较安静的狗狗,它不会乱吠叫,这点是特别招人喜欢的。狗狗喜欢乱吠,不仅容易扰民,还会吵得主人心神不宁。 圣伯纳犬这个优点,就吸引了不少铲屎官,养一只安静的大狗狗真好。 ④ 妥妥的救助犬、工作能力强圣伯纳犬是一种救助能力很强的超大型狗狗,它有过不少辉煌的救人事迹。能山地雪地救援、下水救生,它的耐力很强,能背着受伤者奔跑数十英里。 虽然作为家庭陪伴犬,圣伯纳犬已经不需要这项技能,但是有一只救助能力这么强的狗狗在身边,主人也会感觉特别有安全感。 ⑤ 好训练圣伯纳犬智商排名65,说它聪明吧,一定会人要吐槽:胡说八道!但其实,别看圣伯纳犬一副“傻大个”的样子,作为工作犬,它的服从性还是挺高的。 所以,铲屎官也不用太担心它智商不够不好训练,只要掌握比较科学的训练方法,搭配些零食好好训练,圣伯纳犬还是很乖的。 喜欢归喜欢,像国内这种大环境,其实饲养圣伯纳犬存在很多问题。铲屎官们可别有着一股热情,就冲动想去饲养它,先看看下面这几点问题,是否会浇灭你想养圣伯纳犬的热情。 1. 贵 作为瑞士国宝级别的动物,加上纯种数量稀少,注定圣伯纳犬价格不低,普通的大概在3000-5000左右,品相好、血统好的则需要上万元。 当然,售价相比后续饲养的费用,不算什么。饲养圣伯纳犬这样的大狗,吃喝拉撒费用是真的高,不少人一听说它的价格,就退缩了,摸摸钱包:告辞! 2. 城市禁养 圣伯纳犬体型巨大,成犬身高在61-71厘米,体重可达上百斤,这个身材,已经远远超过城市可饲养犬种标准。 想在城市饲养圣伯纳犬,政策就摆在眼前,可别轻易尝试! 3. 运动量大 看圣伯纳犬以前的工作性质——救助,就知道它的体力有多好。体力好的狗狗,运动量都挺大的,这注定你想养圣伯纳犬,得有空间满足它的运动量。 别说城市禁养,就算允许养,现在大部分人都住在小区楼房中,根本很难有足够空间和时间让圣伯纳犬运动。当然,如果有自己的别墅、厂房,这话当我没说过... 4. 饭量巨大 从圣伯纳犬的体型,就知道它的饭量得有多大!这又涉及到第一点贵的问题。小狗吃饭用碗,大狗吃饭用盆,巨大狗...或许吃饭得用桶吧! 主人一天的饭量,可能只是圣伯纳的饭后小点心,没有过强经济实力的宠主,得好好考虑一下。 5. 寿命太短 圣伯纳犬的平均寿命只有9-12年,相对比于其他犬种,是真的短命。三年小狗,三年好狗,三年老狗,它越好,对主人来说越痛心。 当然,圣伯纳犬的寿命具体有多长,和主人的饲养方式离不开,日常喂食需要给它吃得有营养,主食建议选一款营养均衡、优质的狗粮给它吃,可以看看下图几款。 结语:你喜欢圣伯纳犬吗?你觉得它适合当家庭陪伴犬吗? 欢迎评论区留言~ 往期精彩文章:《养狗的6个妙招,解决养狗难题》 圣伯纳犬头部 如同身躯一样,头部显得充满力量而壮观。魁梧的脑袋,宽阔,略拱且两侧(上颊骨)倾斜,构成优雅的曲线,轮廓坚实。一道深沟从口吻根部开始,经过两眼之间,穿过整个脑袋。开始的一半非常清晰,向后逐渐消失在后枕骨。头部侧面线条从外眼角开始分岔,到头部后面。前额的皮肤,眼睛上方,有明显的皱纹比较理想,或多或少,但清晰,向深沟聚拢。当他警惕或注意什么的时候,皱纹更多,但不会造成愁眉苦脸的样子。过分夸张的皱纹不受欢迎。从脑袋到口吻的过度(止部)突然且陡峭会比较理想。口吻短,不呈锥形,口吻的垂直深度比长度要大。鼻梁不能圆拱、直,有些狗有时看起来象被截断的。口吻宽、显著,鼻梁上从口吻根部到鼻镜有浅沟。上嘴唇非常发达,不能非常整齐,而是形成一个优美的曲线覆盖在下颚上,略显下垂。下嘴唇不应该下垂的很深。牙齿整齐、结实,剪状咬和或钳状咬和,虽然,有些很优秀的狗会出现下颚突出式咬和,但不理想,上颚突出式咬和属于缺陷。口腔顶部(天花板)以黑色为好。 圣伯纳犬尾巴 从臀部开始的部分非常有力、宽阔,尾巴长,尾尖也很有力。休息时,垂直悬挂,只有最后1/3部分略向上弯 的话,不被认为是缺陷。有大多数的狗,尾巴悬挂的方式略斜,所以,是以字母“f”的形状。在警惕时,所有的狗,或多或少都会将尾巴上卷,但决不能举的太高或卷到背后。略有卷曲的尾巴是允许的。 |